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脊柱骨刺是由于脊柱骨骼退化、长期劳损或炎症刺激引起的骨质增生现象,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主要原因包括年龄增长、不良姿势、过度负荷以及遗传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脊柱的椎间盘逐渐退化,水分减少,弹性下降,导致椎体边缘承受的压力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骨骼会通过增生形成骨刺,以增加稳定性。这是脊柱骨刺最常见的自然原因。
2、不良姿势与过度负荷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弯腰驼背,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会导致脊柱承受不均匀的压力,加速椎间盘的磨损。过度负荷也会刺激骨骼增生,形成骨刺。改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休息是预防的关键。
3、炎症与外伤
脊柱部位的炎症,如关节炎,会刺激骨骼增生。脊柱外伤或手术也可能导致局部骨骼修复过程中形成骨刺。控制炎症、避免外伤是减少骨刺形成的重要措施。
4、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由于遗传因素,骨骼代谢异常,更容易出现骨质增生。这类人群需要更加注意脊柱的保护,定期检查,及早干预。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和炎症;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可增强骨骼健康。
2、物理治疗
热敷、电疗、超声波等物理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牵引治疗可减轻椎间盘压力;康复训练如核心肌群锻炼可增强脊柱稳定性。
3、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压迫神经或脊髓的骨刺,可考虑手术切除。常见手术方式包括椎板切除术、椎间融合术和微创手术。
4、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可增强脊柱柔韧性;控制体重,减少脊柱负荷。
脊柱骨刺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预防和干预尤为重要。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