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萎缩性胃炎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饱胀感、食欲减退等症状,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反复发作。胃镜下可见黏膜变薄、血管显露,病理检查显示腺体萎缩。长期感染可能诱发肠上皮化生,增加胃癌风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根除细菌。
自身免疫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这类患者常伴有恶性贫血,需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叶酸片等,严重贫血时可能需要输血。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见于胃切除术后患者,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损伤胃黏膜。患者常有口苦、烧心等症状,胃镜下可见胆汁染色。治疗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多潘立酮片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重建消化道结构。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高盐饮食等也会损伤胃黏膜。这类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必要时使用瑞巴派特片、替普瑞酮胶囊等胃黏膜保护剂。定期胃镜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过冷过热食物。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有助于胃黏膜修复。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若出现持续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