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性接触传播、免疫力下降、卫生习惯不良、阴道微生态失衡以及共用污染物品等。
1、性接触传播:
阴道毛滴虫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男性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成为携带者。性伴侣未同时治疗会导致反复交叉感染,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传播风险。
2、免疫力下降:
妊娠期、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糖尿病时,阴道局部免疫力降低,滴虫更容易繁殖。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3、卫生习惯不良:
如厕后错误擦拭方向由后向前、经期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穿着透气性差的内裤等行为,可能将肠道微生物带入阴道或创造潮湿环境促进滴虫生长。
4、阴道微生态失衡:
频繁阴道冲洗、滥用抗生素会破坏乳酸菌主导的酸性环境,使阴道pH值升高至5-6,这种中性环境更适宜滴虫存活繁殖。
5、共用污染物品:
通过接触被滴虫污染的浴巾、坐便器或泳池等间接传播,但概率较低。滴虫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建议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日常应注意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穿紧身裤;饮食上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减少高糖食物摄入;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直至复查转阴,性伴侣需同步治疗。出现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合并外阴瘙痒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分泌物镜检确诊,规范使用抗滴虫药物可有效根治。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异常分泌物及排尿不适。典型症状包括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外阴灼热感、性交疼痛以及尿频尿痛。
1、分泌物异常:
阴道分泌物量明显增多,质地稀薄,颜色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常伴有泡沫状特征。分泌物可能带有腥臭味,尤其在月经期或性交后气味加重。这种异常分泌物由阴道毛滴虫繁殖破坏正常菌群导致。
2、外阴瘙痒:
外阴及阴道口出现持续性瘙痒或灼热感,夜间症状可能加剧。瘙痒程度从轻微不适到难以忍受不等,抓挠后可能引发外阴皮肤红肿或破损。症状与滴虫代谢产物刺激黏膜及继发炎症反应有关。
3、排尿不适:
约30%患者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刺痛感,严重时可能误诊为尿路感染。滴虫可侵犯尿道及膀胱三角区,引发尿道炎症状。排尿后灼烧感可能持续数分钟,但尿常规检查常无细菌感染证据。
4、性交疼痛:
性交过程中可能出现阴道深部疼痛或不适感,事后可能伴随少量出血。炎症导致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及微小溃疡形成,接触性出血较常见。部分患者因此产生性恐惧心理,影响伴侣关系。
5、无症状携带:
约50%女性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仍具传染性。这类携带者阴道pH值通常高于4.5,显微镜检查可见活动滴虫。无症状感染可能导致疾病隐匿传播,也是反复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常需注意避免盆浴、共用毛巾等交叉感染风险,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性伴侣需同步治疗。建议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物摄入,帮助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急性期可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2次,避免使用碱性洗剂破坏酸性环境。若出现发热、下腹痛或血性分泌物需立即就医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