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通常不会直接变成胃癌,但长期不治疗可能增加癌变风险。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导致炎症持续存在。长期感染可能引发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变,增加胃癌风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铋剂。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盐、腌制、烟熏食品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能导致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建议减少高盐食品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和全谷物。
3、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导致胃黏膜损伤。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胃炎症状。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米索前列醇)或更换其他药物。
4、生活方式调整
吸烟和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炎症风险。戒烟限酒是预防和治疗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措施。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也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非萎缩性胃炎虽然癌变风险较低,但长期不治疗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增加胃癌风险。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变。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