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无扭伤却疼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距骨软骨损伤或胫后肌腱炎引起。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过度牵拉可能导致足弓及踝关节内侧放射痛。长期站立、扁平足或穿不合适的鞋子会加重症状。建议选择足弓支撑鞋垫,进行跟腱拉伸训练,疼痛明显时可考虑冲击波治疗。
2、骨关节炎:
踝关节软骨退变会引发晨僵和活动后疼痛,可能与年龄增长、肥胖或既往创伤有关。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治疗包括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口服氨基葡萄糖等软骨保护剂,严重者需关节融合术。
3、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结晶沉积在踝关节可导致突发性剧痛伴红肿,常见于高嘌呤饮食人群。血尿酸检测可确诊,急性期需使用秋水仙碱,缓解期需长期服用别嘌醇降尿酸,同时限制动物内脏摄入。
4、距骨软骨损伤:
距骨穹窿部软骨剥脱会产生深部压痛,多见于运动损伤史患者。MRI检查能明确损伤范围,早期可通过支具固定制动,大面积损伤需行微骨折术或软骨移植。
5、胫后肌腱炎:
肌腱反复摩擦会导致内踝后下方灼痛,常见于扁平足患者。超声检查可见肌腱增厚,治疗包括穿戴矫形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严重肌腱断裂需手术重建。
建议每日用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可进行踝泵运动增强关节稳定性,游泳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若疼痛持续超过两周、夜间痛醒或伴关节变形,需及时至骨科就诊排查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体重超标者应控制BMI在24以下,减少关节负荷。
脚踝骨折可通过肿胀程度、疼痛特点、活动受限、畸形外观及异常声响五个方面初步判断。
1、肿胀程度:
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会导致明显肿胀,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内迅速加重,肿胀范围超过普通扭伤,可能伴随皮下淤血。触摸时皮肤紧绷发亮,按压后凹陷恢复缓慢。若肿胀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蔓延至足背,需高度警惕骨折。
2、疼痛特点:
骨折疼痛呈持续性锐痛,安静时仍存在且夜间加重,按压骨性标志如内外踝尖时出现剧烈定点压痛。普通扭伤多为钝痛,活动时加剧而休息减轻。骨折患者常拒绝任何形式的患肢负重,甚至轻微触碰也会诱发疼痛。
3、活动受限:
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活动完全丧失是骨折典型表现,患者无法完成踮脚尖或勾脚动作。尝试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伴剧痛,而韧带损伤通常保留部分活动度。若尝试站立时患肢完全无法承重,提示可能存在骨结构破坏。
4、畸形外观:
严重骨折可能出现踝关节异常外翻或内翻变形,患肢与健侧对比可见明显长度差异或角度偏移。单踝骨折可能出现局部隆起,双踝骨折常见马蹄足畸形。但无畸形不能排除骨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5、异常声响:
受伤瞬间听到清脆的"咔嚓"声提示骨折可能性大,后期活动患肢时可能出现骨擦音。这种声响源于骨折端相互摩擦,但需注意部分韧带撕裂也可能伴随弹响,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怀疑骨折时应立即停止活动,用硬板或杂志临时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冰敷时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减少肿胀,严禁揉搓或热敷。即使症状较轻也建议尽早就医,通过X线或CT检查明确诊断。恢复期可适当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选择游泳等非负重运动促进康复,避免过早承重导致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