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频繁胃出血可能由胃溃疡、胃黏膜损伤、胃癌等疾病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常见原因包括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酗酒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干预。
1、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受损形成的溃疡,可能导致胃出血。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出血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溃疡的常见原因,这种细菌会刺激胃酸分泌,损伤胃壁。治疗胃溃疡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进愈合。
2、胃黏膜损伤
胃黏膜损伤可能由酗酒、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引起。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充血和出血。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也会加重胃部负担。治疗胃黏膜损伤需戒酒,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修复损伤。
3、胃癌
胃癌是胃出血的严重病因之一,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胃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吸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治疗胃癌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切除、化疗(如氟尿嘧啶、顺铂)或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
4、其他原因
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可能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治疗需通过内镜下止血(如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或手术干预(如门体分流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也可能导致胃出血,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频繁胃出血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症状,可能提示严重的胃部疾病。建议尽早就医,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病因,并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滥用药物,有助于预防胃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