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影响、骨髓疾病等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等方式确诊。
1、遗传因素部分血小板减少症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这类患者自幼可能出现出血倾向,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上以输注血小板为主,严重时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
2、免疫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原因,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破坏加速。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紊乱有关,表现为突发皮肤黏膜出血点。治疗可选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难治性病例需考虑脾切除术。需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感染因素病毒性肝炎、HIV、EB病毒等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或引发免疫反应。伴随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进行性下降。需针对原发感染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抗乙肝病毒,同时辅以升血小板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碰撞。
4、药物影响肝素、化疗药、磺胺类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通常在用药后出现瘀点瘀斑,停药后逐渐恢复。严重时可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促进恢复。用药期间需每周监测血常规,发现异常立即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5、骨髓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骨髓疾病会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伴随贫血、感染等症状,骨髓象检查可见造血细胞减少。治疗需根据具体疾病选择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或化疗方案。日常需做好防护避免感染,进食高蛋白易消化食物。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适量食用花生衣、红枣等有助于改善造血功能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表现时需立即就医。冬季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诱发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