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可通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替奈普酶等药物实现,具体选择需结合发病时间窗、出血风险及患者个体情况评估。
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国际指南首选的溶栓药物,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该药物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血栓,能显著改善血管再通率。使用前需严格排除禁忌证,包括近期手术史、活动性出血等。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变化。
2、尿激酶:
尿激酶作为传统溶栓药物,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有应用。其作用机制为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对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可能有效。相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价格较低但出血风险略高。用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出血倾向。
3、替奈普酶:
替奈普酶是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半衰期长、给药方便的特点。研究表明其对发病4.5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可能更具优势。该药物需单次静脉推注,但临床应用时仍需谨慎评估出血转化风险,尤其对高龄或合并高血压患者。
4、时间窗评估:
静脉溶栓疗效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黄金时间窗为4.5小时内。超过时间窗实施溶栓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且疗效下降。对于醒后卒中患者,需通过影像学评估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延长部分患者的治疗时间窗。
5、出血风险管理:
溶栓治疗需重点防范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7%。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及早期缺血改变。治疗前需控制血压低于180/100毫米汞柱,用药后24小时内避免留置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出现头痛呕吐等出血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复查头部CT。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需保持24小时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康复期应配合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建议戒烟限酒,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复发。出现新发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需及时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