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入眼睑内通常是指将药液滴在下眼睑与眼球之间的结膜囊内。正确操作需轻拉下眼睑形成囊袋,滴入1-2滴药液后闭眼片刻,主要涉及结膜穹窿、睑结膜等解剖位置。
1、结膜穹窿结膜穹窿是上下眼睑翻转时形成的凹陷区域,分为上穹窿与下穹窿。滴眼药时以下穹窿为主要目标,该位置空间较大可暂时储存药液,通过眨眼动作使药物均匀分布眼球表面。操作时需避免药瓶尖端接触睫毛或眼睑,防止污染。
2、睑结膜睑结膜覆盖于眼睑内表面,富含血管和杯状细胞。药物通过睑结膜吸收可快速进入局部循环,适合治疗结膜炎等表浅病变。滴药后闭眼可延长药物与黏膜接触时间,但需注意部分药物可能引起暂时性视物模糊。
3、球结膜球结膜紧密贴附于巩膜表面,滴入药液后会随泪液扩散至整个球结膜区域。该部位神经末梢丰富,操作不当易引发刺激反应。角膜缘处的结膜血管网是药物吸收的重要通道,尤其适用于抗青光眼药物。
4、泪湖泪湖位于内眼角凹陷处,是泪液汇集区域。滴药时需避开此位置,否则药液可能经鼻泪管流入鼻腔导致苦味或全身吸收。头部稍后仰并向鼻侧轻微偏斜可减少药物流失。
5、角膜表面虽然角膜不是滴药的目标位置,但药液最终会覆盖角膜。角膜上皮层对药物渗透具有屏障作用,治疗角膜炎时需选择脂溶性药物。滴药后眨眼有助于药物在角膜均匀分布,但刺激性药物可能引发反射性闭眼。
滴眼药后建议按压泪囊区2分钟以减少全身吸收,使用多种眼药需间隔5分钟以上。眼膏类制剂宜睡前使用以延长作用时间。操作前清洁双手,眼药开瓶后超过4周不宜继续使用。若出现持续刺痛、红肿等不适需及时停用并就诊。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佩戴隐形眼镜者需注意药物与镜片的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