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主要包括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和混合型五种类型。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具体类型与受累器官相关,需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1、单纯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和臀部,呈对称分布,可伴有轻微瘙痒。皮肤紫癜通常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不褪色,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一般不累及其他器官,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在数周内自行缓解。治疗上以休息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缓解症状。
2、腹型腹型过敏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还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严重者可出现肠套叠或肠穿孔。腹型过敏性紫癜需与急腹症鉴别,必要时需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治疗上需禁食,静脉补充营养,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控制炎症反应。
3、关节型关节型过敏性紫癜以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多见于膝、踝等大关节,可伴有活动受限。关节症状通常为一过性,不会造成永久性关节损伤。关节型过敏性紫癜需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鉴别,治疗上以休息为主,避免关节负重,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缓解疼痛。
4、肾型肾型过敏性紫癜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进展为肾功能不全。肾型过敏性紫癜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治疗上需限制盐分摄入,控制血压,遵医嘱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依那普利片等保护肾功能,严重者需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5、混合型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同时具备两种或以上类型的临床表现,如皮肤紫癜合并腹痛或关节肿痛等。混合型过敏性紫癜病情相对复杂,需根据具体症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上需综合评估各系统受累情况,必要时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多种药物控制病情。
过敏性紫癜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暖,预防感染,避免接触可能诱发过敏的物质。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