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家庭干预、运动疗法、社会支持等方式治疗。青少年抑郁症通常由遗传因素、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交障碍、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青少年抑郁症的首选心理干预方式,通过识别和修正负面思维模式改善情绪。心理医生会采用结构化会谈帮助患者建立应对策略,疗程通常需要8-12周。人际关系治疗则侧重改善社交功能,特别适合因同伴关系引发抑郁的青少年。团体心理治疗能提供同伴支持,减轻病耻感。
2、药物治疗氟西汀胶囊是唯一被批准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抑郁症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须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舍曲林片可能改善伴随焦虑症状的抑郁,用药期间需监测激活反应。艾司西酞普兰片对认知症状突出的患者可能有效,但18岁以下使用需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比。所有抗抑郁药都可能增加自杀风险,家长需密切观察用药初期病情变化。
3、家庭干预家庭治疗着重调整亲子互动模式,减少批评和过度保护行为。家长需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建立稳定的家庭规则和作息。联合家庭会议有助于改善沟通,每周应保证3次以上共同进餐时间。对存在家庭暴力的个案,需同步进行监护人心理教育。
4、运动疗法规律有氧运动能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建议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团体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兼具社交功能,比单独运动更有效。瑜伽和太极可降低皮质醇水平,适合伴有躯体症状的患者。运动处方需循序渐进,从每天10分钟步行开始逐步加量。
5、社会支持学校心理教师应提供学业调整方案,如延长考试时间或减少作业量。同伴支持小组可降低孤立感,但需专业人员指导避免消极情绪传染。社区青少年中心可提供艺术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每周参与2-3次团体活动有助于功能恢复。对遭受校园霸凌者,需立即启动保护性干预措施。
青少年抑郁症的日常护理需保证每天7-9小时规律睡眠,避免夜间使用电子设备。饮食应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限制高糖加工食品摄入。家长需每日观察情绪变化,用情绪温度计等工具量化记录。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节奏,固定用餐、学习和休闲时间。鼓励发展绘画、音乐等非竞争性爱好,但不宜强迫参与活动。若出现自伤念头或拒绝上学超过两周,须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