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性肝硬化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门脉性肝硬化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针对病因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治疗乙肝病毒感染,丙肝患者可选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降低门静脉压力常用普萘洛尔、卡维地洛等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如螺内酯联合呋塞米可缓解腹水,乳果糖用于肝性脑病管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2、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需紧急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反复出血者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预防再出血。内镜治疗需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黏膜,术后禁食24小时并监测生命体征。
3、手术治疗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可考虑门奇静脉断流术或脾切除术。终末期肝病符合条件者需肝移植,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及感染风险。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定期复查排斥反应和原发病复发。
4、营养支持每日蛋白质摄入1.2-1.5g/kg体重,以乳清蛋白和植物蛋白为主,肝性脑病时限制至0.5g/kg。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D。少量多餐,夜间加餐预防分解代谢,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脂肪泻。
5、生活方式调整严格戒酒,控制体重指数小于25kg/m²。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接种甲肝、乙肝、肺炎球菌疫苗。每日监测腹围和体重,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立即就医。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可改善肌肉减少症。
门脉性肝硬化患者需终身随访,每3-6个月复查腹部超声、肝弹性检测和甲胎蛋白。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为原则,可选用鱼肉、蛋清、豆腐等食材。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和便秘诱发肝性脑病。出现新发水肿、黄疸加重或行为异常应及时联系专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