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超过39℃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就医检查和病因治疗等方式处理。高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中暑、药物反应或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额头敷冷毛巾。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覆盖促进散热。物理降温适合体温快速上升期,可延缓高热对脑组织的损伤。
2、药物退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调定点。需注意药物过敏史,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肝肾损伤。儿童应选择混悬液等适宜剂型。
3、补充水分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引发的电解质紊乱。可适量饮用椰子水、稀释果汁补充钾离子。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维持水代谢平衡。
4、就医检查持续高热24小时以上需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测。婴幼儿出现热性惊厥、意识模糊应立即急诊。有基础疾病者或孕妇需警惕脓毒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展血培养、影像学等深度检查。
5、病因治疗细菌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配合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糖皮质激素干预。中暑患者要快速核心降温。所有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方案。
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每日监测体温4-6次。饮食选择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注意有无盗汗、体重下降等异常。体温正常3天后可恢复正常生活,但需继续观察是否反复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