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溶栓治疗需严格评估指征,主要考虑发病时间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风险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符合指征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恢复血流,但需排除禁忌证如近期手术史、活动性出血等。
1. 时间窗评估静脉溶栓黄金时间为发病4.5小时内,部分经影像筛选的患者可延长至6小时。血管内治疗时间窗可达24小时,但需通过灌注成像证实存在可挽救脑组织。超过时间窗溶栓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
2. 神经功能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4-25分是常用标准,需排除轻微症状或快速缓解者。基底动脉闭塞所致昏迷患者即使超时间窗仍可考虑介入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判断。
3. 出血风险评估需完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头颅CT排除出血。近期3个月内有脑出血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未控制的高血压均属禁忌。淀粉样脑血管病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微出血灶数量。
4. 栓塞来源确认心源性栓塞需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心房/心室血栓,或存在房颤、瓣膜病等高危因素。与非心源性栓塞相比,心源性栓塞再通后早期复发风险较高,必要时联合抗凝治疗。
5. 血管影像评估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确大血管闭塞位置。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优先考虑机械取栓,后循环闭塞需综合评估。多模态影像有助于识别缺血半暗带范围。
心源性脑栓塞溶栓后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24小时内避免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康复期建议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房颤患者需规范抗凝治疗。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适度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心脏超声。出现头痛呕吐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