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可通过控制原发病、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肾脏替代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急性肾损伤通常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
1、控制原发病针对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基础疾病进行干预是关键。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需快速补液,失血性休克需输血扩容;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需碱化尿液;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需解除梗阻。早期识别并处理原发病能有效阻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调整饮食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加重水肿。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的摄入,防止高钾血症。每日液体入量应遵循"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原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呋塞米注射液利尿消肿,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对抗高钾血症。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必须停用。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头孢曲松钠等肾毒性较低的抗生素,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4、肾脏替代治疗当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或尿毒症症状时,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无绝对禁忌证者可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更适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频率和时长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动态调整。
5、预防并发症需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指标,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卧床患者应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活动量。合并高血压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急性肾损伤患者应保持每日尿量记录,定期复查肾功能。恢复期可逐渐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胸肉等,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注意观察水肿、呼吸困难等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