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是一种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病变或感染性疾病的检查方法,操作前后需注意消毒防护、体位配合、术后观察等事项。主要有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部位选择、术前凝血功能评估、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监测等关键点。
1、严格无菌操作骨穿刺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医护人员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及手术衣,穿刺区域用碘伏或酒精反复消毒三遍以上。患者皮肤存在感染灶或穿刺部位有破损时需暂缓操作,避免引发骨髓炎。操作台面应铺设无菌洞巾,穿刺针及采集管须为一次性灭菌产品。
2、穿刺部位选择成人首选髂后上棘,此处骨板较薄且骨髓丰富;儿童可选择胫骨近端。需避开局部皮肤感染、骨折或肿瘤浸润区域。穿刺前通过触诊定位骨性标志,肥胖患者可借助超声引导,避免多次穿刺造成骨皮质损伤。
3、术前凝血评估需提前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有出血倾向者,穿刺后出血风险较高,必要时需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长期服用抗凝药患者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4、术后压迫止血拔针后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延长至30分钟。穿刺部位24小时内避免沾水,72小时内禁止剧烈运动。观察敷料有无渗血,出现局部肿胀、持续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
5、并发症监测常见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感染和穿刺失败。罕见情况下可能发生气胸或心脏压塞。术后3天内每日测量体温,关注是否出现寒战、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骨穿刺后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饮食上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造血恢复。避免提重物或过度弯腰动作,睡眠时尽量平卧减少局部压迫。术后一周内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异常分泌物或发热超过38.5摄氏度,需立即返院检查。日常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需避免对抗性运动直至伤口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