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与脑血栓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和栓子来源。脑血栓是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导致堵塞,脑栓塞则是其他部位脱落的栓子随血流阻塞脑动脉。
1、发病机制脑血栓多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形成原位血栓。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发展相对缓慢,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渐进性症状。脑栓塞的栓子多来源于心脏左心房或左心室,如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脱落,少数来自颈动脉斑块破裂,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内达高峰。
2、栓子性质脑血栓的栓子成分以血小板纤维蛋白为主,与血管壁紧密粘连。脑栓塞的栓子可能是血栓、脂肪、空气或肿瘤细胞,其中心源性血栓最常见,约占八成。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后的附壁血栓是主要来源。
3、影像学表现CT早期均可表现为低密度灶,但脑栓塞更易出现出血性转化。MRI弥散加权成像中,脑栓塞病灶常呈多发性、跨血管分布区,而脑血栓多局限于单一血管供血区。血管造影显示脑栓塞患者其他血管可能同时存在微栓子。
4、基础疾病脑血栓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脑栓塞患者常见于房颤、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疾病,部分存在卵圆孔未闭等右向左分流畸形。
5、治疗侧重脑血栓急性期以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常用阿替普酶、氯吡格雷。脑栓塞需优先抗凝预防新发栓子,如华法林、利伐沙班,但出血转化风险较高者需延迟抗凝。两者均需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病。
预防方面需针对性干预原发病,脑血栓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控制动脉硬化进展。脑栓塞患者若有房颤需规律抗凝,定期监测INR值。饮食建议低盐低脂,限制每日钠摄入不超过五克,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避免跌倒和呛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