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四肢骨折急救需立即固定伤肢并避免移动,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四肢骨折可能由跌倒、撞击或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或活动受限。
1、固定伤肢使用夹板、硬纸板或折叠毛巾固定骨折部位上下关节,防止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将手臂悬吊于胸前,下肢骨折需保持伸直状态。固定时松紧适度,避免压迫血管或神经。若现场无专业工具,可利用树枝、杂志等硬质物品临时固定。
2、止血处理开放性骨折需用清洁敷料覆盖伤口直接按压止血,禁止冲洗或复位骨端。出血量大时可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记录使用时间并每隔40-6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使用绳索类物品捆扎,防止组织缺血坏死。
3、体位管理保持患者平卧,抬高患肢15-30度减轻肿胀。脊柱未受伤者可轻微屈曲膝关节放松肌肉,怀疑合并脊柱损伤时须保持头颈躯干轴线一致。冬季注意保暖但避免热敷伤处,夏季防止烈日直射。
4、疼痛缓解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处方止痛药,但禁食禁水准备手术者除外。避免揉捏或强行活动伤肢,可通过交谈分散注意力。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休克症状时取休克体位,双下肢抬高20-30度。
5、转运注意等待救护车期间监测脉搏和意识状态,每10分钟检查固定装置是否移位。搬运时需3人以上平托患者,使用门板等硬质担架。髋部骨折者应在两膝间放置软垫,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记录受伤时间、机制和已采取措施。
老年人骨折后需加强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康复期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未受伤肢体的被动活动。选用防滑鞋具和助行器,卫生间安装扶手,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恢复期在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避免过早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