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温度低可能由环境寒冷、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低血糖、休克等原因引起。
1、环境寒冷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会导致体温下降,人体通过减少皮肤血流和颤抖产热来维持核心温度。若保暖不足可能引发冻伤或低体温症,需及时转移到温暖环境,饮用温热水并使用毛毯包裹升温。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降低基础代谢率,表现为怕冷、皮肤干燥和体温偏低。可能与桥本甲状腺炎、碘缺乏或甲状腺手术有关,通常伴随疲劳、体重增加等症状。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
3、贫血血红蛋白不足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产热减少。缺铁性贫血常见于月经期女性,可能出现头晕、苍白;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因维生素B12缺乏,需补充富马酸亚铁或甲钴胺等药物,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摄入。
4、低血糖血糖低于3.9mmol/L时会出现冷汗、手抖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严重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过量、长时间未进食是常见诱因,需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
5、休克失血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会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四肢厥冷伴血压下降。可能与严重创伤、败血症有关,需紧急扩容补液,使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器官灌注,同时处理原发病因。
日常应注意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甲状腺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激素水平,贫血人群可适量进食瘦肉、深色蔬菜。出现持续低体温伴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休克属于急症必须呼叫急救。老年人、婴幼儿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群体更需加强保暖和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