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可通过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外科迷宫手术、左心耳封堵术、控制危险因素等方式治疗。心房颤动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酗酒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可用于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控制心室率药物如美托洛尔、地尔硫卓、地高辛可改善心悸症状。药物治疗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或心电图,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导管消融术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心脏,利用射频或冷冻能量隔离肺静脉异常电活动。适用于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存在血管损伤、心脏穿孔等风险。术后需继续抗凝治疗并定期随访。
3、外科迷宫手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通过切割缝合或消融设备创建迷宫样疤痕组织,阻断异常电传导路径。主要适用于需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房颤患者,创伤较大但长期疗效确切。术后可能出现出血、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4、左心耳封堵术通过介入方式植入封堵器封闭左心耳,适用于高卒中风险且不能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降低血栓栓塞风险但存在器械脱落、心包积液等手术风险。术后需短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5、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保证充足睡眠。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心房颤动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镁、钾的深绿色蔬菜和香蕉等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学会监测脉搏节律。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出现胸闷气促或晕厥需立即就医。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