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通常在损伤后1-4周内介入。具体时间取决于损伤程度、并发症控制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
1、急性期处理:
脊髓损伤急性期需优先处理脊柱稳定性,通过手术或外固定解除脊髓压迫。此阶段以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为主,待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后,方可开始床旁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2、亚急性期介入:
损伤后2-6周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窗口期。此时可逐步开展体位转移训练、肌肉电刺激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不完全性损伤患者在此阶段进行站立床训练,有助于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3、恢复期强化:
损伤后3-6个月进入功能恢复黄金期,需系统进行平衡训练、轮椅操作技巧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完全性损伤患者重点训练代偿性功能,如上肢力量强化训练可提升转移能力。
4、并发症预防:
康复过程中需持续监测压疮风险,每2小时翻身一次。痉挛管理需结合牵拉训练和抗痉挛体位摆放,避免关节挛缩影响后期功能重建。
5、长期康复计划:
损伤1年后进入后遗症期,仍需定期评估调整方案。社区康复可结合水疗、功能性电刺激等辅助手段,职业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重返社会。
脊髓损伤康复需贯穿疾病全程,早期以预防并发症为主,中期侧重功能重建,后期注重社会适应。饮食上需保证每日30-35千卡/千克体重的热量摄入,蛋白质补充按1.2-1.5克/千克体重计算,特别注意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预防骨质疏松。运动训练应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水中运动可减少关节负荷,轮椅篮球等团体活动能改善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尿动力学评估和肠道功能训练,建立规律的排便排尿程序。家庭环境改造需消除门槛落差,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床高与轮椅座面保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