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可能由手术室环境不达标、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手术操作不规范、术后护理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原因引起。
1、手术室环境不达标:
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不足、消毒不彻底会增加切口感染风险。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手术衣及敷料污染也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直接侵入切口。需严格执行层流净化标准,确保手术器械达到灭菌要求。
2、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削弱机体防御能力。这类患者切口部位更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渗液增多等症状。
3、手术操作不规范:
术中止血不彻底形成血肿、组织损伤过大、手术时间过长都会增加感染概率。电刀使用不当造成过多组织坏死、缝合技术欠佳导致死腔形成,都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病灶。
4、术后护理不当:
切口敷料更换不及时、引流管维护不规范会使创面处于潮湿环境。患者过早沾水、未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及不合理的早期活动都可能破坏切口屏障功能。
5、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预防性抗生素选用不当、给药时机错误或疗程不足会导致细菌耐药。围手术期未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已存在的定植菌。
术后应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遵医嘱定期换药。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切口张力增加。监测体温变化和切口外观,出现红肿热痛或渗液异常需及时就医。合理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术后病人早期呕吐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麻醉药物副作用、手术刺激胃肠道、术后疼痛、低血糖反应以及心理因素。
1、麻醉影响:
全身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七氟醚等会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尤其阿片类镇痛药更容易引发恶心呕吐。这种药物性呕吐多发生在术后2-6小时内,随着药物代谢会逐渐缓解。
2、胃肠刺激:
腹部手术直接牵拉或刺激胃肠道时,可能引发肠麻痹或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是胃肠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呕吐发生率可达30%-50%,需警惕肠梗阻等并发症。
3、疼痛反应:
中重度术后疼痛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还会增加体内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加重胃肠道不适。
4、代谢紊乱:
术前禁食及手术应激可能导致低血糖,而术中补液不足引发的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如低钠血症都会刺激呕吐中枢。糖尿病患者术后更易出现此类代谢性呕吐。
5、心理因素:
术前焦虑、术后环境不适或对疼痛的恐惧可能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呕吐中枢。儿童和既往有晕动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因性呕吐。
术后呕吐期间建议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突然体位改变。清醒后可先尝试少量饮用温盐水或姜茶,若无呕吐再逐步过渡到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漱口。若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或出现胆汁样呕吐物,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排除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适当咀嚼口香糖有助于通过假饲效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