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通常在损伤后1-4周内介入。具体时间取决于损伤程度、并发症控制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
1、急性期处理:
脊髓损伤急性期需优先处理脊柱稳定性,通过手术或外固定解除脊髓压迫。此阶段以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为主,待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后,方可开始床旁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2、亚急性期介入:
损伤后2-6周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窗口期。此时可逐步开展体位转移训练、肌肉电刺激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不完全性损伤患者在此阶段进行站立床训练,有助于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3、恢复期强化:
损伤后3-6个月进入功能恢复黄金期,需系统进行平衡训练、轮椅操作技巧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完全性损伤患者重点训练代偿性功能,如上肢力量强化训练可提升转移能力。
4、并发症预防:
康复过程中需持续监测压疮风险,每2小时翻身一次。痉挛管理需结合牵拉训练和抗痉挛体位摆放,避免关节挛缩影响后期功能重建。
5、长期康复计划:
损伤1年后进入后遗症期,仍需定期评估调整方案。社区康复可结合水疗、功能性电刺激等辅助手段,职业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重返社会。
脊髓损伤康复需贯穿疾病全程,早期以预防并发症为主,中期侧重功能重建,后期注重社会适应。饮食上需保证每日30-35千卡/千克体重的热量摄入,蛋白质补充按1.2-1.5克/千克体重计算,特别注意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预防骨质疏松。运动训练应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水中运动可减少关节负荷,轮椅篮球等团体活动能改善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尿动力学评估和肠道功能训练,建立规律的排便排尿程序。家庭环境改造需消除门槛落差,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床高与轮椅座面保持水平。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通过制动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通常由外伤撞击、骨质疏松、高处坠落、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
1、制动固定:
急性期需立即使用颈托或脊柱板固定损伤部位,避免二次伤害。搬运时应采用轴向翻身法,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制动可减轻脊髓压迫,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药物治疗:
早期使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减轻脊髓水肿,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修复。镇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3、手术治疗:
椎管减压术解除脊髓压迫,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时机需根据损伤程度决定,多数需在伤后8小时内完成急诊手术。
4、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物理治疗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水疗等方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心理干预: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需进行专业心理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适应功能障碍,家庭支持治疗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日常护理需注意预防压疮,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饮食应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愈合。康复期可进行轮椅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定期复查脊柱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出现发热、感觉异常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