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型和2型可通过发病年龄、病因、症状特点及检测指标区分。主要区分依据有发病机制、胰岛素水平、自身抗体检测、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等。
1、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相对分泌不足有关,早期胰岛功能可能正常或代偿性增强。1型患者起病时胰岛功能通常已丧失大部分。
2、胰岛素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显著低下,提示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2型糖尿病早期C肽水平可能正常或偏高,随着病程进展逐渐降低。胰岛素释放试验中,1型患者曲线低平,2型患者可能出现高峰延迟。
3、自身抗体检测1型糖尿病可检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至少一种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较高。2型糖尿病通常为抗体阴性,但部分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可能呈现抗体阳性,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4、临床特征1型糖尿病多在30岁前急性起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且进展迅速,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多在40岁后隐匿起病,超重肥胖者多见,早期症状不典型,部分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
5、治疗方式1型糖尿病确诊后需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初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控制,随着β细胞功能衰退,部分患者最终也需要胰岛素治疗。两类糖尿病在饮食管理和并发症防治方面原则相似。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保持规律运动,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吸烟饮酒,注意足部护理和口腔卫生。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均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