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脑溢血可通过药物控制、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血液病、外伤等因素引起。
1、药物控制:脑溢血急性期需使用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每日一次、利尿剂如呋塞米片20mg每日一次、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注射液500mg静脉注射,以控制血压、减轻脑水肿和止血。同时需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g静脉滴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大或病情危重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开颅手术可彻底清除血肿,但创伤较大;微创手术创伤小,但清除效果可能受限。
3、康复训练:脑溢血后患者常遗留肢体功能障碍,需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如电刺激、超声波治疗,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言语治疗如发音训练等。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血压管理:高血压是脑溢血的主要危险因素,需长期严格控制血压。建议每日监测血压,使用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片5mg每日一次,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片10mg每日一次。同时需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5、营养支持:脑溢血患者常存在吞咽困难,需进行营养评估和干预。可给予鼻饲营养或静脉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需注意预防误吸,进食时采取半卧位,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
脑溢血患者需长期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波动。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如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