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脑出血保守治疗的危险期通常为7-14天,期间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期主要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在危险期内,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再出血等严重情况,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出血量评估:出血量是判断危险期的重要指标。少量出血患者危险期较短,约7天;大量出血患者危险期可能延长至14天或更久。治疗上需通过CT或MRI动态监测出血量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2、出血部位观察:不同部位的出血危险期存在差异。基底节区出血危险期约7-10天,脑干出血危险期可达14天。治疗上需根据出血部位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脑干出血需加强呼吸支持。
3、生命体征监测:危险期内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血压过高可能诱发再出血,过低则影响脑灌注。治疗上需将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每日一次。
4、并发症预防:危险期内需重点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治疗上需定期翻身拍背,使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预防血栓。
5、脑水肿处理:危险期内可能出现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治疗上需使用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必要时联合呋塞米20mg静脉注射。
在脑出血保守治疗的危险期内,患者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饮食上应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菜泥等。适当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有头痛加重、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应立即告知危险期过后,患者仍需继续康复治疗,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