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药物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常用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及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急性发作时需使用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
1. 控制类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控制的核心药物,布地奈德、氟替卡松、倍氯米松能减轻气道炎症。每日规律使用可降低发作频率,需配合正确吸入技巧。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过敏性哮喘,可睡前口服,对运动诱发哮喘效果显著。
2. 缓解类药物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是急性发作的首选,30秒起效,但24小时内使用超过8喷需就医。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多用于夜间哮喘,与β2激动剂联用效果更佳。严重发作时需口服泼尼松等全身激素,疗程通常5-7天。
3. 生物靶向药物
奥马珠单抗适用于IgE介导的重度过敏性哮喘,每月皮下注射。美泊利单抗针对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可减少急性发作达50%。这些药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在三级医院使用。
4. 联合用药方案
中重度患者推荐ICS/LABA复合制剂,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SMART方案允许按需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既控制症状又减少激素用量。GINA指南强调个体化阶梯治疗,每3个月评估调整方案。
哮喘用药需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即使无症状也需持续使用控制药物。定期肺功能检查、记录哮喘日记、避免过敏原接触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突发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或药物无效时立即急诊。患者应掌握吸入装置使用方法,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诱发风险。
喉咙发痒伴随持续咳嗽可能由过敏、感染、胃酸反流或环境刺激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抗组胺药、抗生素或生活方式调整。
1. 过敏反应是常见诱因。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过敏原刺激咽喉黏膜,引发组胺释放导致瘙痒和咳嗽。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症状,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洗床单能减少接触过敏原。
2. 病毒或细菌感染造成咽喉炎症。感冒病毒、链球菌等病原体侵袭呼吸道时,身体通过咳嗽反射清除异物。咽拭子检查确认病原体后,细菌感染需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则以对症为主,如布洛芬退热、淡盐水漱口。
3. 胃食管反流疾病导致胃酸刺激。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至咽喉,引发慢性咳嗽和烧灼感。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胃酸分泌,睡前3小时禁食、抬高床头15厘米能有效预防。
4. 干燥或污染环境直接刺激黏膜。冬季暖气房湿度低于40%或PM2.5超标时,咽喉保护屏障受损。加湿器维持50%湿度,外出佩戴N95口罩,饮用蜂蜜罗汉果茶可润喉止咳。
5. 慢性疾病需警惕。咳嗽变异性哮喘表现为干咳无痰,肺功能检查确诊后需布地奈德吸入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因鼻腔分泌物倒流引发,需用鼻用激素喷雾控制鼻炎。
持续两周以上的咳嗽建议进行胸部X光或喉镜检查。戒烟避免刺激呼吸道,练习腹式呼吸降低咳嗽频率,蒸苹果等食疗方有助于修复黏膜。明确病因前避免自行服用强力镇咳药,防止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