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危害主要体现在症状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引发并发症,需及时就医。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极少数情况下可导致死亡。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接种疫苗等。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需住院观察和干预。
1、发热:手足口病初期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发热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
2、口腔疱疹:患儿口腔内可出现疱疹或溃疡,导致疼痛和进食困难。建议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酸性或辛辣食物。可使用口腔喷雾剂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缓解疼痛,每日3-4次。
3、手足皮疹: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为手足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一般不痛不痒。皮疹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4、神经系统并发症: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等,提示可能发展为脑炎或脑膜炎。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住院治疗可能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注射液每日10-15mg/kg,分2次使用等。
5、预防措施: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手足口病的护理需注重饮食调理,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泥、水果泥等。患儿应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危害,保障儿童健康。
手足口病引起脑炎的症状可通过及时就医和针对性治疗缓解。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脑炎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1、高热:脑炎患者常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高热可能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需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退热贴等,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15mg/kg,每4-6小时一次。
2、头痛:脑炎引起的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可能伴随恶心和呕吐。头痛可通过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缓解,必要时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10mg/kg,每6-8小时一次。
3、呕吐:脑炎患者常出现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呕吐期间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必要时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口服液0.1-0.2mg/kg,每8小时一次,并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
4、意识障碍:脑炎可能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意识障碍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5、神经系统症状:脑炎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抽搐、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抽搐发作时需保持患者安全,避免外伤,必要时使用抗癫痫药物如地西泮注射液0.2-0.5mg/kg,静脉注射。
手足口病引起的脑炎属于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并接受综合治疗。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泥、水果泥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有助于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