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室肌异常肥厚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肌舒张功能障碍。该病可能由基因突变、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脏负荷异常、内分泌因素及继发性心肌肥厚等原因引起。
1、基因突变:
约60%病例与心肌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有关,常见于MYH7、MYBPC3等基因。这些突变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异常,引发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可用于缓解症状。
2、心肌排列紊乱:
病理特征为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呈漩涡状排列。这种结构异常影响电信号传导,易导致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室性早搏、房颤等异常,严重时需考虑植入式除颤器治疗。
3、心脏负荷异常:
长期高血压或主动脉瓣狭窄可能加重心肌肥厚程度。左心室需克服流出道压力阶差,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活动后胸痛、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可测量压力阶差,指导药物选择。
4、内分泌因素:
生长激素过多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促进心肌肥厚。这类患者常伴代谢亢进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相应激素水平异常。控制原发病后心肌肥厚可能部分缓解。
5、继发性心肌肥厚:
运动员心脏或长期贫血可能导致生理性肥厚,但通常不伴流出道梗阻。需通过心脏核磁共振鉴别,这类情况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突然体位改变等可能加重梗阻的行为,建议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饮食应控制钠盐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出现晕厥、胸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严重病例可能需室间隔切除术或酒精消融治疗。定期心脏超声复查对监测病情进展至关重要,遗传咨询有助于评估家族成员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