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了解这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1. 发病原因不同
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量流失引起,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骨钙的吸收,导致骨密度降低。长期缺钙、维生素D不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缺乏运动等因素也会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而骨质增生则是一种关节退行性病变,通常与关节的长期劳损、过度使用、外伤及年龄老化密切相关。身体为了自我修复,会在骨关节边缘形成骨赘,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可能引发不适。
2. 症状表现不同
骨质疏松的症状多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乏力,严重时可能出现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椎和手腕部位的骨折风险较高。骨质疏松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往往等到骨折发生时才被发现。而骨质增生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感,除非骨赘压迫神经或血管,这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疼痛、麻木或活动受限,比如颈椎增生可能导致头晕、手臂麻木,膝关节增生可能引发关节僵硬和行走困难。
3. 治疗方法不同
对于骨质疏松,重点在于补充骨量,预防骨折。医生通常会建议服用钙剂,如碳酸钙D3片,同时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可以有效减缓骨量流失。日常生活中,还应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同时适量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太极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
骨质增生的治疗则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如果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减轻炎症和疼痛。热敷、理疗等物理治疗也有助于缓解不适。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负重,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可以减轻关节负担。
日常防护与建议
无论是骨质疏松还是骨质增生,都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日常饮食要均衡,避免挑食或暴饮暴食,特别是中老年人要注意摄入足够的钙和蛋白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自我修复。适量的运动锻炼,如散步、瑜伽等,可以有效预防骨骼问题,延缓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骨质疏松更偏向骨量减少,骨骼变脆,而骨质增生则是骨骼在退变中产生额外的增生组织。早期发现,合理调理,才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注重营养补充和适量运动,是预防和缓解骨骼问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