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穿刺造瘘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导管维护、感染预防、活动限制及饮食调整。术后恢复期间需重点关注造瘘口清洁、导尿管通畅性、排尿观察、并发症识别及定期复诊。
1、伤口护理:
术后需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轻柔擦拭。敷料渗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尿液长期刺激皮肤。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术后2-3天可拆除缝线。洗澡时建议使用防水敷料保护,避免伤口浸泡。
2、导管维护:
导尿管需固定于大腿内侧防止牵拉,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每周更换一次导尿管,每月更换集尿袋。避免导管扭曲折叠,确保引流通畅。发现血块堵塞时可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禁止自行调整导管深度。
3、感染预防:
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减少细菌滋生。排便后从前向后清洁会阴部,导尿管与尿道口接触部位需每日消毒。出现尿液浑浊、发热或腰痛需警惕泌尿系感染,应及时进行尿常规检查。长期留置导管者建议每月尿培养监测。
4、活动限制:
术后1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防止腹压增高导致造瘘口渗尿。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避免导管意外脱落。驾车或久坐时注意调整导管位置,防止压迫导致引流不畅。游泳、泡澡等水上活动需暂停至医生评估许可。
5、饮食调整:
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预防便秘,限制咖啡、酒精等利尿饮品。蛋白质补充以瘦肉、鱼类为主,控制盐分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存在膀胱痉挛者可饮用蔓越莓汁,尿酸高者需减少动物内脏摄入。长期留置导管患者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C酸化尿液。
术后3个月内需每月复查膀胱功能,通过尿流动力学评估决定拔管时机。日常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增强控尿能力,记录每日尿量及性状变化。出现导管滑脱、持续血尿或发热超过38.5℃需立即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逐步适应造瘘生活,多数患者3-6个月后可恢复接近正常的排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