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型主要包括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可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等方式治疗。早期胃癌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及长期吸烟饮酒等因素引起。
1、隆起型:
隆起型早期胃癌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明显隆起,表面可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这类病变多位于胃窦部,病理类型以高分化腺癌为主。治疗上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病灶后需定期随访胃镜。隆起型胃癌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有关,通常伴随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等症状。
2、平坦型:
平坦型早期胃癌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色泽改变或细微结构异常,边界多不清晰。这类病变常见于胃体部,病理类型以中分化腺癌多见。治疗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需进行病理评估。平坦型胃癌常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
3、凹陷型:
凹陷型早期胃癌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凹陷或溃疡形成,边缘多不规则。病变好发于胃角部,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比例较高。治疗需根据浸润深度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凹陷型胃癌多与长期胃溃疡恶变有关,常出现上腹痛、黑便等表现。
4、混合型:
混合型早期胃癌同时具备两种以上形态特征,内镜下表现复杂多样。这类病变需要结合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范围。治疗方式需个体化制定,可能联合使用内镜治疗和腹腔镜手术。混合型胃癌发病与多种因素叠加相关,临床表现更具多样性。
5、特殊类型:
包括表浅扩散型和平坦凹陷型等特殊形态,内镜下诊断难度较大。需借助窄带成像或染色内镜提高检出率。治疗前必须明确病变范围和深度,必要时进行诊断性切除术。这类胃癌可能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部分病例进展较快。
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应保持规律饮食,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避免腌制、熏烤及刺激性食物。建议戒烟限酒,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胃镜和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根除治疗。注意观察排便颜色及腹部症状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