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产前经胎盘感染、产时经产道感染、产后经皮肤黏膜感染、经呼吸道感染以及经消化道感染。
1、产前感染:
孕妇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类感染往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需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风险。
2、产时感染:
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产道分泌物或血液导致感染。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产程延长等情况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主要致病菌为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单纯疱疹病毒,需做好分娩时的无菌操作。
3、皮肤感染: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脐部残端、注射穿刺部位等皮肤破损处易成为细菌入侵门户。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规范脐部护理可有效预防。
4、呼吸道感染:
吸入被污染的羊水或分泌物可能导致肺炎继发败血症。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更易发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可通过此途径感染,需注意新生儿呼吸支持设备的消毒。
5、消化道感染:
喂养过程中摄入被污染的乳汁或配方奶可能引发肠道感染后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尤其高危。沙门氏菌、艰难梭菌等肠道致病菌可通过肠黏膜屏障入血,提倡母乳喂养并严格消毒奶具。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从孕期保健开始,孕妇应定期产检治疗感染灶;分娩时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出生后做好脐部护理、皮肤清洁和喂养卫生。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婴儿免疫力,注意观察体温、喂养、活动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保持适宜室温,避免过多探视,奶具需煮沸消毒,接触婴儿前必须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