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导致的耳朵闷堵感通常由脓液积聚、组织肿胀或耵聍栓塞引起,并非所有情况都是脓液堵塞。
1、脓液积聚:
急性细菌性外耳道炎常伴随脓性分泌物,脓液滞留可能形成机械性阻塞。这种情况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医生可能通过吸引器清除脓液。
2、炎症肿胀:
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扩张、渗出增加,造成管腔狭窄。局部使用氢化可的松等含激素成分的滴耳剂可减轻水肿,缓解压迫感。
3、耵聍栓塞:
外耳道炎可能引发耵聍腺分泌异常,与炎性分泌物混合形成硬块。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专业人员进行耳道冲洗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式。
4、真菌感染:
外耳道真菌病会产生棉絮状分泌物,可能伴随耳道潮湿瘙痒。确诊需显微镜检查,常用克霉唑等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
5、过敏反应:
接触性过敏原如洗发水、耳饰等可能引发外耳道湿疹样改变,表现为渗出和皮肤增厚。避免接触过敏原并短期使用弱效激素药膏可改善症状。
保持耳道干燥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沐浴时建议使用防水耳塞避免进水。棉签掏耳可能加重损伤,清洁外耳道应选择医用棉球轻柔擦拭。游泳爱好者可预防性使用醋酸铝溶液维持耳道酸性环境。急性期需暂停戴入耳式耳机,减少局部刺激。若出现听力下降、持续发热或剧烈疼痛,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