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120天后多数患者可以逐步下床活动。具体恢复情况与骨折类型、愈合程度、康复训练、年龄体质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1、骨折类型:
单纯无移位骨折通常愈合较快,120天已进入稳定期;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韧带损伤者需更长时间固定。临床需通过影像学确认骨痂形成质量,若存在延迟愈合则需延长保护期。
2、愈合程度:
骨折线模糊消失、连续骨痂通过为临床愈合标准。未达标准时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失效或畸形愈合。建议通过X光片评估,逐步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
3、康复训练:
系统康复能有效恢复关节活动度与肌力。伤后8周起应进行非负重踝泵训练,12周后增加抗阻练习。肌肉力量恢复至健侧80%以上时,下床安全性显著提高。
4、年龄体质:
青少年患者愈合速度常快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需延长保护期。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确认无血管神经并发症后再尝试负重。
5、并发症:
若存在创伤性关节炎、慢性肿胀或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情况,需先控制症状。突发疼痛或关节不稳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复查。
康复期建议每日进行踝关节屈伸训练,初期下床需佩戴护踝支具保护。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可适量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避免跳跃、爬坡等高风险动作,行走时选择防滑平底鞋。每周增量不超过10%,若出现肿胀需立即冰敷抬高患肢。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进度符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