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补液和饮食调理。
1、志贺菌属细菌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主要是志贺菌属细菌,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这些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传播,进入人体后侵袭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
2、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高危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不洁饮食、接触感染者或污染物品是主要传播方式。
3、症状与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常带黏液或血)、发热和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诊断主要依靠粪便培养和核酸检测。
4、治疗方法
- 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
- 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 饮食调理: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
5、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和未煮沸的水。
- 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如厕后。
- 改善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粪便和垃圾。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通过改善卫生习惯和加强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