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是夏季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表现为密集的针尖大小丘疹或水疱,伴有瘙痒或灼热感。痱子的形态主要有白痱、红痱、脓痱三种类型,多由汗液滞留、高温潮湿环境、衣物摩擦等因素引起。
1、白痱:
白痱又称晶形粟粒疹,表现为皮肤表面密集的透明或白色小水疱,直径约1-2毫米,疱壁薄易破,无周围红晕。好发于颈部、躯干等部位,通常无自觉症状,多见于新生儿或长期卧床者。汗液在角质层内滞留是主要成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自行消退。
2、红痱:
红痱临床称为红色粟粒疹,特征为基底发红的针尖大小丘疹或丘疱疹,常成片出现于汗腺丰富区域如腋窝、腹股沟。伴随明显刺痒感,搔抓后可能出现渗出。高温环境下汗腺导管阻塞导致汗液渗入真皮引发炎症反应,需避免搔抓并使用清凉止痒制剂。
3、脓痱:
脓痱即脓疱性粟粒疹,表现为红痱基础上出现黄色脓头,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多因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于皮肤皱褶处。伴随轻度发热时需警惕感染扩散,必要时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4、诱发因素:
环境温度超过32摄氏度、相对湿度大于70%时易发,贴身化纤衣物会加重皮肤摩擦。肥胖者皮肤皱褶处汗液蒸发不畅,婴幼儿汗腺发育不完善均为高危因素。长期使用油性护肤品会堵塞毛孔,加重汗液滞留。
5、鉴别要点:
需与湿疹、毛囊炎等皮肤病区分。湿疹皮损形态多样且对称分布,毛囊炎为孤立脓疱伴毛发贯穿。痱子具有明显季节性,皮损局限于多汗部位,降温后症状可快速缓解。
保持环境通风凉爽,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后轻拍干燥,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婴幼儿需勤换尿布并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霜,成人可外用薄荷脑洗剂缓解瘙痒。出现大面积脓疱、持续发热或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皮肤炎症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A、C有助于皮肤屏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