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与扭伤可通过疼痛程度、肿胀特点、活动能力、畸形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区分。主要判断依据包括局部压痛位置、负重行走能力、关节稳定性以及X光或核磁共振结果。
1、疼痛程度:
骨折疼痛通常剧烈且持续,按压骨性部位痛感尖锐;扭伤多为韧带牵拉痛,压痛集中在软组织区域。骨折患者在受伤瞬间可能听到骨裂声,而扭伤常伴随韧带撕裂的闷响。
2、肿胀特点:
骨折肿胀发展迅速且范围广泛,可能出现皮下淤血;扭伤肿胀相对局限在踝关节周围,48小时内逐渐加重。骨折后皮肤可能出现异常隆起或凹陷,扭伤则保持关节外形基本正常。
3、活动能力:
骨折后常完全无法负重行走,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扭伤患者可勉强跛行,通过休息可部分缓解。骨折会导致关节异常活动或骨擦感,扭伤仅表现为关节稳定性下降。
4、畸形表现:
严重骨折可能出现脚踝明显变形或异常扭转,肢体长度改变;扭伤不会造成骨骼结构改变,但可能伴有关节松动感。开放性骨折可见皮肤破损骨端外露,扭伤仅表现为皮下软组织损伤。
5、影像学检查:
X光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块移位情况,CT可评估复杂骨折类型;核磁共振对韧带损伤敏感度达95%以上。临床检查结合影像结果可明确诊断,避免漏诊隐匿性骨折。
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患处,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减少肿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骨折需石膏固定6-8周,期间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扭伤恢复期可进行踝泵训练增强稳定性。无论疑似骨折或严重扭伤,均建议24小时内就医排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或慢性不稳。康复阶段避免跳跃和剧烈运动,选择平底鞋提供支撑,游泳和骑自行车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