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时扭伤脚踝可通过制动休息、冷敷消肿、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等方式处理。扭伤通常由韧带拉伸撕裂、关节错位、外力冲击、足部稳定性差、旧伤未愈等原因引起。
1、制动休息:
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患肢静止,避免二次损伤。使用护踝或弹性绷带临时固定关节,减少韧带继续牵拉。严重疼痛或无法承重时需借助拐杖行走,72小时内禁止热敷或按摩。
2、冷敷消肿:
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使用冰袋时需用毛巾隔开皮肤,防止冻伤。肿胀高峰期24-36小时可增加冷敷频次,但单次不超过20分钟。
3、加压包扎:
用弹性绷带从足弓向小腿螺旋式缠绕,压力均匀且不影响血液循环。包扎后观察脚趾颜色,如发紫需松解调整。夜间睡眠时解除包扎,避免影响静脉回流。
4、抬高患肢:
平躺时将脚踝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淋巴液回流。可与冷敷同步进行,每日累计抬高时间不少于6小时。坐姿时避免患肢下垂加重肿胀。
5、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凝胶等缓解疼痛炎症。严重肿胀时可短期服用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合并淤血者配合云南白药气雾剂活血化瘀。
恢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踝关节稳定性训练,如坐姿提踵、弹力带抗阻练习等。选择高帮登山鞋并搭配护踝装备预防复发,行进时注意落脚点平整度。伤后2周内避免剧烈跑跳,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韧带修复,若48小时后肿胀未消或出现皮下淤血扩散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
踝关节扭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有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和功能性训练。
1、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是基础训练方式,初期可扶墙维持10-15秒,逐渐延长至30秒以上。进阶训练可使用平衡垫或软垫,通过不稳定平面刺激踝周肌肉协同收缩。训练时需保持躯干稳定,每日2-3组,每组重复8-10次。该训练能增强动态平衡能力,预防反复扭伤。
2、关节活动度训练:
踝泵运动是恢复关节灵活性的有效方法,坐姿下缓慢做足背屈和跖屈动作,每组15-20次。字母描画训练用足尖在空中书写字母,可多方向活动踝关节。训练时需控制疼痛在可耐受范围内,每日进行3-4组。这类训练能缓解肿胀并防止关节僵硬。
3、肌力强化训练:
弹力带抗阻训练针对腓骨长短肌及胫骨前肌,采用坐姿勾脚和绷脚动作,每组12-15次。提踵训练通过台阶边缘上下运动强化小腿三头肌,初期可双足支撑,逐步过渡到单足。每周训练3-5次,阻力应循序渐进增加。肌肉力量提升能稳定踝关节结构。
4、本体感觉训练:
闭眼单腿站立能强化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从10秒开始逐步延长时间。 wobble board训练板的前后左右晃动可提高关节位置觉,每日练习5-8分钟。训练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受伤后2-3周开始效果更佳。本体感觉恢复是预防慢性不稳定的关键。
5、功能性训练:
侧向跨步训练模拟变向动作,初期跨距30厘米,后期增至50厘米。八字跑训练通过绕桩跑动恢复动态稳定性,每周2-3次,每次5-8分钟。所有训练前应充分热身,结束后冰敷10分钟。功能性训练帮助患者安全回归运动状态。
康复期间建议穿戴护踝提供外部支持,避免跳跃和旋转动作。饮食需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韧带修复,如鱼肉、豆制品,每日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合成。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可配合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维持心肺功能。恢复运动时应循序渐进,若训练后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需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