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免疫异常、血管病变、毒素刺激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发病初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减压,减少肠道负担。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症状,避免肠内容物刺激病变黏膜。禁食期间需严格监测水电解质平衡,通常持续至便血停止后3-5天。
2、液体复苏:
快速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速度,必要时输注血浆或白蛋白。液体复苏需持续至血压稳定、尿量恢复正常,同时监测血乳酸水平。
3、抗生素治疗:
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联合甲硝唑。严重感染时可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疗程一般7-14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细菌培养结果。
4、手术治疗:
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持续出血时需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术中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术后需加强腹腔引流管理,警惕吻合口瘘发生。
5、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首选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严重营养不良者需肠外营养支持,注意补充谷氨酰胺。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刺激。
康复期需保持低脂低纤维饮食3-6个月,优先选择蒸煮烹饪方式。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步行锻炼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粪便潜血及腹部超声,观察2年内有无肠狭窄等并发症。出现反复腹痛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