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引起的黄疸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增加喂养次数、暂停母乳喂养、蓝光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胆红素代谢延迟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母乳性黄疸患儿可少量多次喂养,每次喂养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母乳喂养时需确保正确含接姿势,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哺乳后可将婴儿竖抱拍嗝,帮助消化吸收。母亲哺乳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增加喂养次数每日喂养次数可增加至10-12次,通过频繁哺乳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喂养量有助于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喂养间隔不宜超过3小时,夜间也需保持规律喂养。若母乳不足可适当添加配方奶,但需以母乳喂养为主。
3、暂停母乳喂养当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暂停期间改用配方奶喂养,待黄疸消退后恢复母乳。暂停期间需定时挤奶维持泌乳量,避免乳腺炎发生。恢复母乳后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
4、蓝光治疗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可采用蓝光或白光照射。光疗时需保护婴儿眼睛和生殖器,避免直接照射。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防止脱水发生。光疗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具体时长根据胆红素下降情况调整。
5、药物治疗严重病例可遵医嘱使用苯巴比妥片促进肝脏酶活性,或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退黄。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调节肠道菌群。禁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母乳性黄疸患儿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可适当晒太阳但需避免强光直射。定期监测黄疸变化情况,若出现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母亲应保持良好心态,坚持科学喂养方式,多数患儿2-3周内黄疸可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