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可通过血清胆红素检测、暂停母乳喂养试验等方式判断。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原因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胆红素水平升高等症状。
1. 血清胆红素检测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值通常为85-220μmol/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需排除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病理性黄疸,若胆红素每日上升幅度小于85μmol/L且无其他异常,可初步考虑母乳性黄疸。
2. 暂停母乳试验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改喂配方奶,若胆红素水平下降30-50μmol/L可支持诊断。试验期间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避免脱水。该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建议家长自行中断母乳喂养。
3. 临床表现评估母乳性黄疸多出现在出生后3-5天,持续3-12周。患儿一般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稳定,大小便颜色正常。若出现嗜睡、拒奶、发热等症状,需警惕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4. 母乳成分分析检测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是否增高。该酶可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增加胆红素重吸收。但该项检查临床普及度较低,多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5. 排除其他疾病需通过血常规、血型鉴定、G6PD酶活性检测等排除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性疾病、遗传代谢病等。母乳性黄疸为排除性诊断,必须确认无其他病理性因素方可确诊。
母乳性黄疸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每日哺乳8-12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家长需定期监测黄疸变化,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便于观察。若黄疸持续加重或累及四肢手足,应及时就医评估。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黄色蔬果,保证充足水分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