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型黄疸通常无须停母乳,多数情况下可继续哺乳。母乳型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喂养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程度较轻且进展缓慢。若胆红素水平未超过安全阈值且婴儿一般状态良好,建议在医生监测下持续母乳喂养;仅当胆红素升高显著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时,才需考虑暂停母乳。
早发型母乳型黄疸多与喂养不足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通过增加哺乳频率、确保有效吸吮可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必要时可配合蓝光治疗。晚发型母乳型黄疸通常出现在出生后1-2周,黄染可能持续2-3个月,但婴儿体重增长正常且无其他异常表现时,无须特殊干预。医生会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液检查评估风险,若数值处于15-20mg/dl区间且无上升趋势,通常建议观察。
需暂停母乳的情况包括胆红素水平超过20mg/dl、婴儿出现嗜睡或拒奶等异常症状,或合并溶血性疾病等基础病变。暂停母乳期间可用配方奶替代,同时使用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辅助退黄,待胆红素下降至安全范围后可逐步恢复母乳喂养。母亲在此期间应定期挤奶以维持泌乳量,避免乳腺炎发生。
保持每日8-12次哺乳频率有助于预防母乳型黄疸加重,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及大小便次数。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材。若婴儿黄染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有白陶土样大便,需及时排查胆道闭锁等疾病。定期儿保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曲线,确保黄疸未影响婴儿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