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中医调理、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方式治疗。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通常由胆汁淤积、细菌感染、代谢异常、胆道梗阻、胆囊收缩功能减弱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避免刺激胆汁分泌过多。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每日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胆囊负担。若合并胆绞痛发作,需暂时禁食并就医。
2、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溶解胆固醇结石,头孢克肟分散片控制胆囊细菌感染,匹维溴铵片缓解胆道痉挛疼痛。药物治疗需配合定期超声复查,若结石直径超过10毫米或合并胆囊壁增厚,药物效果有限。
3、中医调理采用疏肝利胆类中药如胆宁片、消炎利胆片调节胆汁代谢,配合针灸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改善胆囊收缩功能。中医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小且无急性感染的患者,需持续3-6个月,期间监测肝功能变化。
4、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单发胆固醇结石且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通过体外冲击波将结石粉碎至3毫米以下后随胆汁排出。术后需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3个月防止碎片再积聚,成功率约60-70%,复发率较高。
5、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根治性治疗手段,适用于反复发作、结石充满胆囊或合并胆囊萎缩的患者。手术需全身麻醉,术后1-2天可恢复饮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等后遗症,多数2-3个月后逐渐适应。
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患者应长期保持低脂饮食,避免快速减重或长期空腹。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胆汁排泄。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胆总管代偿情况。若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黄疸或发热,提示可能发生胆管结石或胰腺炎,须立即就医。日常可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性,帮助识别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