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经过规范治疗通常可以治愈,治疗方式主要有病因治疗、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该病多由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诱发,表现为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特异性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需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酒精性肝病需严格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1注射液;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肝毒性药物,必要时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解毒。早期病因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2、人工肝支持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人工肝系统暂时替代肝脏功能,清除体内毒素。适用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或伴有肝性脑病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预防低钙血症、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3、肝移植评估对符合米兰标准的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感染风险及移植匹配度,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片等免疫抑制剂。移植后5年生存率较高,但需终身随访。
4、并发症管理肝性脑病需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降低血氨;自发性腹膜炎需联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肝肾综合征需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5、营养支持每日保证25-30kcal/kg热量摄入,蛋白质控制在1.2-1.5g/kg。优先选择支链氨基酸配方营养剂,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高脂饮食,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
治愈后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保持规律作息,绝对禁酒。饮食以低盐、高蛋白、易消化为主,可适量食用鱼肉、蛋清、燕麦等优质蛋白来源。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药物,接种甲型、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再次感染。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