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后即使不疼也可能发生骨折,这与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于髋部、脊柱和腕部。跌倒时肌肉保护性收缩不足,骨骼直接承受冲击力,可能造成骨小梁断裂但未刺激痛觉神经。部分骨折初期仅表现为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疼痛感可能延迟出现或较轻微。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更高,日常需避免地面湿滑、光线不足等环境隐患。
少数情况下,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老人,可能在无跌倒史时发生病理性骨折。这类骨折往往与严重骨量流失相关,需通过骨密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确诊。高龄、低体重、维生素D缺乏等因素会进一步增加隐匿性骨折概率。
建议老人保持适度日照和钙质摄入,使用防滑鞋具和助行器。跌倒后无论是否疼痛都应及时就医检查,必要时进行X线或核磁共振成像排查隐匿骨折。确诊后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支具固定、康复训练或手术治疗,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