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月经时拉肚子可能与激素变化、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胃肠功能紊乱、饮食不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腹部、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 激素变化月经期间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功能,导致腹泻。这种生理性变化通常无须特殊治疗,注意避免生冷食物,适量饮用温水有助于缓解症状。若腹泻严重,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
2. 前列腺素增加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大量前列腺素,该物质可能刺激子宫收缩的同时作用于肠道平滑肌,引发肠蠕动加快。伴随下腹坠痛和排便紧迫感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或使用颠茄片缓解肠道痉挛。
3. 胃肠功能紊乱经期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胃肠敏感度升高,对食物刺激反应加剧。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食物,避免辛辣油腻。若出现水样便且每日超过3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控制症状。
4. 饮食不当经期食用冰淇淋、冷饮或过量乳制品可能直接刺激肠道黏膜。这类非病理性腹泻可通过饮用红糖姜茶温暖胃肠,必要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平衡。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敏感食物。
5. 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子宫内膜异位至直肠周围时,经期病灶出血可能刺激直肠引发里急后重感。该病常伴有性交痛和经期发热,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炔诺酮片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考虑腹腔镜手术。
经期腹泻期间应保持腹部保暖,每日饮用1.5-2升温水预防脱水,选择煮熟的蔬菜和低纤维主食减轻肠道负担。若腹泻伴随发热、血便或持续超过3天,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性肠炎等疾病。记录月经周期与消化道症状的关联性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