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完大便后肚子疼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腹部、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该症状通常由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炎症、食物不耐受、肠梗阻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饮食不当可能诱发排便后腹痛,需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减少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的摄入。每日增加20-30克膳食纤维,可选择燕麦片、西蓝花、苹果等食物。规律三餐时间,每餐控制在七分饱,进食时充分咀嚼。对乳糖不耐受者应避免空腹饮用牛奶,可改用无乳糖奶制品。
2、热敷腹部用40-45℃热水袋敷于脐周部位15-20分钟,每日重复2-3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引起的疼痛。操作时需注意防止烫伤,婴幼儿及皮肤感觉障碍者应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配合顺时针腹部按摩效果更佳,但禁止在剧烈疼痛或腹部肿胀时实施。
3、适量运动饭后1小时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导致的排便后腹痛。避免立即进行仰卧起坐等压迫腹部的运动。存在严重腹痛或便血时应立即停止运动,静卧休息。
4、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调节胃肠功能。肠道炎症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抗炎治疗。痉挛性疼痛可短期服用消旋山莨菪碱片,但青光眼患者禁用。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5、就医检查持续3天以上腹痛或伴随发热、血便、体重下降时,需进行肠镜检查排除溃疡性结肠炎等器质性疾病。腹部CT可诊断肠梗阻等急腹症,粪便常规检查能发现肠道感染。50岁以上人群出现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结肠肿瘤,应及时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
日常应注意记录腹痛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排便性状,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冬季注意腹部保暖,睡眠时可在腹部加盖薄毯。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如厕时不宜过度用力,建议使用高度约20厘米的脚踏凳改善排便姿势。若疼痛夜间加重或放射至肩背部,应立即急诊就医排除胆囊、胰腺等脏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