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直肠炎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心理干预、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溃疡性直肠炎通常与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衡、遗传因素、感染刺激、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1、饮食调整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高纤维食物,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饮食。急性期可选用米粥、软面条等半流质食物,缓解期逐渐增加优质蛋白如蒸蛋、鱼肉。避免牛奶等可能诱发腹胀的乳制品,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
2、药物治疗轻中度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配合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对于激素依赖型患者,硫唑嘌呤片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合并感染时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3、局部治疗病变局限在直肠时,美沙拉嗪栓剂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效果显著。严重里急后重者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灌肠液保留灌肠。灌肠治疗前需排空肠道,灌肠后保持卧位30分钟以延长药物接触时间。局部治疗可减少全身用药副作用。
4、心理干预长期病程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疾病应对能力。通过正念训练缓解排便紧迫感,建立规律的如厕习惯。加入患者互助小组有助于减轻病耻感,家属应避免过度关注排便症状而造成心理压力。
5、手术治疗对于并发大出血、肠穿孔或癌变患者,需考虑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储袋炎,表现为发热、排便次数增多,需及时进行储袋内镜检查。手术虽能根治疾病,但需终身随访营养状况和储袋功能。
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应激生活方式,每日记录排便情况和饮食反应。冬季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诱发症状加重。定期进行肠镜监测黏膜愈合程度,育龄期女性孕前需调整用药方案。建立由消化科医生、营养师和心理医生组成的多学科管理团队,有助于实现疾病长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