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由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结核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停药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支持等方式治疗。
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药物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治疗需立即停药,严重者可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口服环孢素辅助免疫抑制。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类药物可通过半抗原机制引发溶血,常见发热、腰背痛、茶色尿。确诊后停用致病药物,必要时使用泼尼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控制免疫反应。
3、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损伤红细胞膜,出现乏力、苍白、脾肿大。治疗以停药为主,重度贫血可短期应用地塞米松,配合叶酸补充。
4、抗结核药异烟肼和利福平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抗体,导致血管内溶血伴寒战高热。需调整抗结核方案,严重者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发生溶血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可疑药物,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促进造血恢复。